欢迎光临 作文学习网
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

有关智慧的素材:“苏必克陷阱” (1500字)(有关智慧的素材50字)

2022-11-27 分类:中考素材 阅读() 评论(0) 我要投稿

      本文《有关智慧的素材:“苏必克陷阱”》由本站用户投稿,希望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,如果觉得好请推荐给同学们吧~非常感谢您的支持!

  导语:在日常生活、为人处世中,也应由人们的思考逻辑作为因应的模式或对策,唯有洞悉人性,才能让人们生活更加愉快。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作文素材,欢迎阅读与借鉴,谢谢!

jingjia

  一次鸡尾酒会上,主持人宣布拍卖一张千元大钞,大家以50元为单位互相竞价,出价最高和第二高的两人,都要如数付给他所开的价钱,但只有前者获得这张钞票。接下来,大家开始此起彼伏地竞价。当价钱抬高到500元时,只剩三四个人在竞价。最后,只剩下甲乙两人相持不下。

  当甲喊出“950元”时,乙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:“1050元。”会场里出现一阵小小的骚动。主持人转而得意地看着甲,等待他加价,或者退出。甲咬一咬牙,说:“2050元”。人群里出现更大的骚动。此时,只见乙摆摆手,表示退出这个“疯狂的拍卖”。结果,甲付出2050元买到那张千元钞票,而乙则平白付出1050元。两人“平分秋色”,各自损失的1050元都入了主持人的荷包。

  这就是着名的游戏“苏必克陷阱”,它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苏必克发明的。

  这个游戏是由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苏必克(Martin Shubik)发明的,因此被人们称之为苏必克实验。只要选择的时间地点正确,参与的人数较多且不相互联合情况下,拍卖者似乎总能在实验中获得利益。但在这里我们不是要讨论这种“赚钱方式”,也不是去辩驳经济学中关于“理性的人”、“追求利润最大化”的基本假设,而是探究人们在经济行为中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所带来的不理性行为。

  实际上这个游戏也是一个陷阱。社会心理学家泰格(A.Teger)曾对参加此游戏的人加以分析,发现掉入陷阱的人通常有两个动机,一是经济上的、一是人际关系上的。经济动机包括渴望赢得那张千元大钞、想赢回他的损失、想避免更多的损失;人际动机包括渴望挽回面子、证明自己是最好的玩家及处罚对手等。从100元到1000元是报价的第一阶段,报价人在此阶段追逐差价利润。每个人都看到有显著的经济利益而踊跃报价,因为大家都想到我可能只花1000元以下的成本就可以拿到那一千元,这种想法一直延续到竞拍人的报价接近1000元。尽管在此过程中,有些竞拍人已经发现自己掉进一个陷阱中,但已不能全身而退,他们都已投资了相当多,只有再增加投资以期挣脱困境。报价在1050元到2050元是第二阶段,此阶段报价人主要是想减少损失。当报价人报价在1000元以上时,他还会继续往上报,因为他考虑到尽管他报价高出1000元,但如果拿到1000元钞票,他的损失更少。于是在这种推理下,竞价人在陷阱中越陷越深,不能自拔,最后付出了更大的代价。

  人生到处有“陷阱”。在日常生活里,大到商场上的竞争,小到等公车,都有类似的“陷阱”在等着你。假设公交车平常是二十分钟一班,等待的时间超过十分钟时,你会开始烦躁不安,但通常你会继续等下去,等到超过二十分钟公车还不来时,你除了咒骂外,也开始感到后悔——为什么不在二十分钟前走路或坐计程车去呢?但通常你还会继续等下去,因为你已等了那么多的时间,不甘心现在改坐计程车,结果就越陷越深,无法自拔,直到公车姗姗来迟,你心理的困境才获得解脱。如果去细想,其实我们在投资股票上也会碰到类似的困境。人生有很多目标,但是并不是每个目标都会像公交车一样会来临,尽管它很迟。如果能从行为经济学的观点来判断和理解,或许多少会降低这些“陷阱”带来的不愉快。

      文章标签:中考素材

赞(0) 打赏
本站版权声明: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.0国际许可协议 [BY-NC-SA] 进行授权
本页作文名称:《有关智慧的素材:“苏必克陷阱” (1500字)(有关智慧的素材50字)》
本页作文链接:https://www.hhzw.cc/15434.html
本站作文范本仅供个人学习交流,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,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。
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,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,评改作文。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不承担责任。

评论 抢沙发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非常感谢你的打赏,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,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!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